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消費北韓王成功,《刺殺金正恩》成為史詩級超完美行銷騙局

網路普遍反應皆為:北韓失算了,信奉自由思想的自由世界人民,是不吃北韓國家領導人就是上帝的那套。電影《刺殺金正恩》的上映,儼然已經成為電影工業對於穩固創作、言論自由的一項指標性勝利,不會因為恐怖主義或是網路攻擊而屈服。


12 月 24 日可算是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國家陣線對抗獨裁北韓王金正恩的重要勝利,因為電影《刺殺金正恩》線上版本正式於美國播送。這下子即使有北韓「婉君」壓境也沒用。電影已經安穩的存在每一個觀眾的 D 槽中,北韓駭客再怎麼高超,也已經無法抵擋網路傳送資訊的趨勢。
  • Sony 完勝,北韓哭哭

Sony 真的是贏了面子也贏了底子,這根本是一個完美行銷案例,因為它成功操弄了自由 V.S. 極權的意識形態而讓人不自知,吸引了全球媒體觀眾的注意,讓一部本來在爛番茄上面評價只有 51% 的 B 級大爛片,成功轉變成象徵自由、民主的勝利性標竿,《刺殺金正恩》現在已經不是好不好看,而是不看不行的問題了。
但有沒有人想過,我們非美國人跟北韓也算無冤無仇,也非 Sony 股民,電影就算不能上映大賠錢也不關我們事,完全在網路上看熱鬧的鄉民們,是在喊燒個什麼勁啊?
這就是 Sony 佈局高超之所在。即使本來沒有特別關注這部電影,或是非美國人的全球觀眾,都因為一系列的北韓駭客洩露 Sony 郵件歐巴馬跳出來挺 Sony北韓威脅電影上映會有恐怖後果、全美多家連鎖戲院取消電影播映,以及 Sony 宣布全面恢復《刺殺金正恩》播映等事件,對此電影以及事件發展密切注意,甚至成為議題的積極參與者之一。
直到現在,電影目前已於 Google Play、YouTube、Xbox Video 等平台,以及特別為這部片成立的網站 seetheinterview.com 上放送,只要約 200 塊台幣( 5.99 美金)即可線上租看,也可以用 450 塊台幣(14.99 美金)購買 HD 版本永久收藏這部話題鉅作。 電影也將在美國時間 25 日,於全美小型獨立戲院上映。
《刺殺金正恩》主要演員 Seth Rogen 與 James Franco 更樂得在 Twitter、Facebook 上連發慶祝文。James Franco 甚至邀請粉絲上傳自拍觀看該電影的照片,只要加上 ‪#‎jamesfrancotv‬,Franco 本人就會親自來「like」你的照片,希望藉此鼓勵粉絲都去看《刺殺金正恩》,或是該說「對北韓獨裁政權示威」。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整起事件的脈絡,再來回頭看看 Sony 在整起新聞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 11 月 22 日:Sony 電腦系統被駭,讓內部員工私人信件外洩,其中包含 Angelina Jolie、George Clooney、Leonardo DiCaprio 等好萊塢影星都受牽連。

  • 12 月 7 日:北韓發出官方聲明,否認涉及 Sony 駭客事件,稱有關北韓涉入的報導是「荒唐謠言」。但是稱讚駭客,並且嚴厲譴責任何將 Sony 資料外洩歸到北韓頭上的單位。

  • 12 月 16 日:被北韓稱讚為「和平守護者」的駭客集團威脅發起像 911 的恐怖攻擊,迫使原訂舉行首映的紐約戲院取消計畫。

  • 12 月 17 日:全美前五大連鎖戲院,發布聲明取消旗下戲院播映《刺殺金正恩》計畫。

  • 12 月 19 日:FBI 證實北韓網路攻擊,歐巴馬同一天向 Sony 喊話取消播映電影是個「錯誤」。

  • 12 月 20 日:北韓提出希望能夠聯合調查本案,被美國拒絕。

  • 12 月 22 日:北韓網路全面癱瘓。

  • 12 月 23 日:Sony 宣布將會在全美約 200 家的獨立戲院上映《刺殺金正恩》。

  • 12 月 24 日:《刺殺金正恩》線上版於美國地區發行,目前 YouTube 上已累積 4 萬餘個讚。

    • 北韓沒有失算,從頭到尾都是 Sony 操盤

    目前網路普遍反應皆為:北韓失算了,信奉自由思想的自由世界人民,是不吃北韓國家領導人就是上帝的那套。電影《刺殺金正恩》的上映,儼然已經成為電影工業對於穩固創作、言論自由的一項指標性勝利,不會因為恐怖主義或是網路攻擊而屈服。
    先前網路上甚至發起一項串連活動,網友號招大家一齊在 IMDb 上面給予《刺殺金正恩》10 分滿分作為支持,目前該電影在網站上的平均分數有 9.6,比《教父》、《刺激 1995》還高分,看得出灌水成分高。同時,知名電影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的分數,則只有 50% 左右的正面評價。


    • 三大故事元素,成就電影行銷宣傳

    集結三大元素,網路駭客攻擊、實際恐怖威脅,以及由美國與北韓背後所代表的自由與極權政體,加上網路、媒體的不斷催化,每天《刺殺金正恩》的故事變得越來越像傳奇,恐怖恐怖恐怖,刺激刺激刺激,電影本身的內容已經不是重點了,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拍成電影。
    誰還記得這部電影的故事主軸是講述兩個美國人突發奇想要刺殺金正恩,然後惹出一大堆麻煩的故事嗎?
    但有一點很奇怪的是,以前嘲笑金日成、金正日的影片、笑話也從來沒少過,為何獨獨這次《刺殺金正恩》就能引起北韓如此強大反彈?不過真正由北韓官方所發布的訊息又少得可憐。回顧上表,北韓嚴正否認,並且要求加入調查,然後在 22 日就「被斷網閉嘴」。
    從頭到尾系列牽涉的相關人等,包含被洩露郵件牽連的好萊塢影星們、北韓政府都沒發表任何評論。平常有炮就放的 Anglina Joile 這次也沒對於她被批評的事情做出任何回應,對南韓開槍、開砲總是搶著第一個承認的北韓,這次只有發出否認與譴責,然後就被閉嘴了。
    媒體的焦點都圍繞在 Sony 動態上面,而從頭到尾講話的也就是 Sony,搭配歐巴馬總統,以及許許多多群情憤慨的網民。Sony 從一個受害者,到向「惡勢力」低頭,再轉變成自由言論捍衛者,這中間還加入歐巴馬總統、FBI 介入調查等元素,再再提升事件的嚴重與規模。
    • 《刺殺金正恩》系列事件有沒有可能是新行銷的手法?

    從一個行銷的角度來看,Sony 本只投入 4400 萬美元作為拍攝電影成本,雖然改選在獨立小型戲院上映,並且還搶先一天發布線上版本,勢必分散票房,可能會造成票房營收衝擊。但是回過頭來看,這或許是一次新型行銷手法的試驗與改變契機。
    實體戲院的票房收入不被 Sony 放在第一優先考量,主流連鎖戲院不敢播映,於是選擇小型獨立戲院,重點放在線上首播讓資訊流動的更快,在網路上快速建立起 Sony 的正面評價,順便還拉了最近被叮得滿頭包的歐巴馬政府一把。
    其次,這也是一次試驗線上影音平台商機的好機會。Sony 這次在 Google Play、YouTube、Xbox Video 等平台上發布,在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新聞轟炸後,成效如何目前仍待觀察。畢竟未來線上影音平台將是另外一波新戰場,最近包含Facebook 都與 NFL 聯手,欲開發電視廣告市場。
    花了 4400 萬美金成本看似很沈重,不過最終勝利者是誰?是我們原以為的自由信仰,還是 Sony 財團在背後漁翁得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