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長尾理論》作者新預見:為什麼3D列印對你很重要

撰文者克里斯.安德森
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2012年底離開《連線》雜誌後,接任3D Robotics執行長,以3D列印結合開放式創新的嶄新商業模式來經營,目前已成為一家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安德森以自造、開放式創新,發掘網上創業和網路製造的新大陸,並在《自造者時代》一書預見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將帶動全球「自造業」風潮。
製造數位化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第三波工業革命,網路資訊的位元與實體製造的元素結合、數位工具的使用和開放式創新思想的普及,讓人人都可以是生產者,有機會在未來10年內形成一個「自造者時代」。
※※※
最近某個星期六,我家兩個小女兒心血來潮,想要重新裝潢娃娃屋。她們平常喜歡玩線上遊戲「模擬市民3」(The Sims 3),遊戲內容有點像是網路版的娃娃屋,家具和人物的選擇琳瑯滿目,讓玩家可以設計不同樣式的房屋,供虛擬人物居住。我的一個女兒把房屋設計成「上班女郎」風,有家庭健身房和家庭劇院;另一個則走六○年代路線,配備有流線型家電、現代化家具,還有一座有稜有角的游泳池。
玩電腦的時間結束後,她們想要如法炮製到實體娃娃屋。在數位年代長大的小孩都有這個特徵,認為沒有不可能的事。線上遊戲有好幾百種家具供人選擇,回到實體世界為何要屈就?但現實難免無法盡如人意,至少現在沒辦法。
她們兩個人當然直覺先來找我,要我買洋娃娃的家具給她們。在回答「不行」、「等妳們生日再說」之後,我的第一直覺是,起碼先看看市面上有何選擇。上網搜尋後,我立刻有三大體悟:(1)娃娃屋的家具都很貴;(2)樣式出奇得少;(3)小孩想要的家具,跟你家中的娃娃屋尺寸一定不合,絕無例外。
就在這時,她們提出一個讓我喜出望外的請求,問我能不能自己動手做。雖然很高興她們有這份心,但每次跟小孩一同做勞作,幾個小時後都只剩下我這老爸留在工作室奮鬥,不是木頭斷了,就是被美工刀割到,氣得破口大罵。想起這些不愉快的回憶,我的熱情就被澆熄一半。而且就算我有始有終,當了一個禮拜的娃娃屋木工後,根據以前的經驗,我那歪七扭八的作品最後也會淪落在娃娃屋的閣樓裡,沒辦法跟其他樓層的現成家具媲美。
但現在,我們家有了3D印表機,因此故事有了不同結局。我們先連上Thingiverse網站,內含龐大的3D設計圖資料庫,都是由一般民眾上傳的。果不其然,裡面家具風格從法國文藝復興到星際大戰,應有盡有,供人下載。我們找了幾個維多利亞風的椅子與沙發,滑鼠一按,調整成可裝進娃娃屋的體積大小,再按下「自造」鍵。20分鐘後,迷你家具就出爐了,免費又快速,而且選擇比真實世界多更多,甚至連亞馬遜網站也沒得比。我們很可能以後再也不用買洋娃娃家具了。
玩具公司看到這段,應該冷汗直流了吧!
撰寫本章時,正值柯達聲請破產。現在已是數位照片當道,不但免費,而且家用噴墨印表機就能印出來,消費者不用再買膠捲、洗照片,柯達因此成了科技潮流的受害者。如果你是一家製作便宜塑膠玩具的公司,是否從柯達身上看到自己的未來呢?
當然,3D物品要比2D圖片複雜。我們家的MakerBot機器只有幾種顏色可選,成品比不上射出成型的塑膠,顏色精緻度也不如中國工廠裡的塗色機器或模版。
但這是因為目前3D印表機尚在萌芽階段,就好比八○年代的點矩陣印表機。當時的印表機用印字針頭敲擊黑色色帶,無異於自動化的電子打字機,聲音吵、顏色單調,品質粗糙。但30年過去了,現在的噴墨印表機便宜又安靜,全彩列印的品質幾乎和專業列印不相上下。
時間再快轉到10年、20年後,3D印表機也能又快又安靜,還能選用多種素材列印,塑膠、木漿乃至於食物,都沒問題。未來的3D印表機使用多個彩色墨水匣,就跟現在的噴墨印表機一樣,能夠調出許多色調,而且可以在物品表面列印出圖案,精準度連現在最厲害的玩具工廠都自嘆弗如,甚至還能直接把電路板印在物品上,裝上電池就能運作。
物品的長尾效應
當產業走向大眾化,不再由企業、政府、機關組織所主導,而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產業自然出現轉型。
這樣的例子,我們並不陌生。不管是音樂還是報紙等產業,再堅如磐石,面對無窮無盡的小型新進業者,總有碎裂的時候。進入障礙降低後,群眾便蜂擁而入。
這就是大眾化的威力:把工具交給最懂得使用的人。每個人的需求、專業與想法都不同,如果握有工具,依個人需求加以運用,或照個人想法改良工具,就能集眾人之力,將工具玩出各種花樣。
過去,出版、廣播、通訊都因網路而大眾化,數位參與程度大幅提高,且參與的民眾更加多元,形成「位元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 of bits)。現在,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製造業,形成「物品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 of things)。
我的第一本書《長尾理論》所談的正是這個現象─利基商品逐漸在市場文化抬頭─但主要發生在數位世界裡。簡言之,人類是如此繽紛多樣,不像廿世紀市場表面上的從眾化。回想我們年輕時候,商店內產品種類選擇有限,反映的是經濟上的零售需求,而不是人類品味的多樣性。人人生而不同,有不同的渴望與需求,實體世界所欠缺的,如今在網路上都找得到。
但這只是暖身而已。網路革命真正的衝擊,不在於選擇變多而已,而是我們也能自行製造出別人想買的東西。數位攝影機普及後,YouTube影片跟著出現爆發性成長;數位桌上型工具普及後,自製音樂、出版內容與軟體也同樣能大量傳播。有才能,每個人都能創造。有了功能強大的工具,再加上掌握流通方式,要進入市場不再有障礙。
同樣的轉變現在也出現在實體商品。3D印表機等桌上型原型製造工具,相當於相機與音樂編輯工具,讓人能創造出供自己使用的成品。正如創辦Babble.com網站的魯弗斯.葛理斯康(Rufus Griscom)所言:「這是文藝復興!」
同時,世界各地的工廠也紛紛敞開大門,提供網路製造服務,只要客戶有數位設計圖和信用卡,就能幫忙生產。拜這些工廠之賜,新的創造族群油然而生,能把原型製成產品,自己不需有工廠,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公司。現在的製造不過就是另一種「雲端服務」,透過網路瀏覽器就能隨時取得,製造過程也只動用到工業設備的九牛一毛。這些工廠由其他人所管理,我們有需要時才會接洽,就好比我們要儲存照片或處理信件時,會使用Google或蘋果的伺服器農場一樣。
全球供應鏈已經「規模零界線」,服務對象大小通吃,哪怕你是素人發明家還是三星。也就是說:你要發明什麼,沒有人能攔得住你。現在,擁有生產方式的是普羅大眾。
什麼是自造者運動?
自造者運動有三大特色,我認為每一項都足以徹底改造我們的生活。
1. 使用數位桌上型工具,設計出全新產品,並製作出原型,可說是「DIY數位化」。
2. 在線上社群分享設計、與他人合作,已成文化常態。
3. 使用共通的設計檔案格式,自造者能將設計圖寄到製造服務公司,指定產量,也能自行在家生產。兩者同樣簡單,大幅縮短了從創意到創業的過程,正如網路在軟體、資訊與數位內容等領域的角色一樣。
1985年的個人電腦革命,以車庫為起點,由下而上逐一挑戰當代主流。今天的自造者運動亦是如此,產業技術頓時平民化,讓大家想像力奔馳,自造者運動的帶頭者個個熱血,讓人想起當初的賈伯斯,個人電腦在他眼中,不只是一個創業機會,更是足以撼動全世界的勢力。
重點是:他說對了!
自造者運動對未來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歐美國家製造業最有可能邁向的未來是:創業精神與創新思維急速增溫,進入門檻逐漸下滑。在這樣的未來裡,製造業的鐘擺將盪回已開發國家,勞力成本較高無所謂,重點是富有生產彈性。
如今,世界再度被壓平,但平了另一個面向。拜自動化之賜,人力只占製造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愈來愈小,在電子零件中甚至只占幾個百分比。在人力成本的占比縮小之下,其他環節如運輸成本與時間等等,重要性便開始突顯出來。
以我們3D Robotics的聖地牙哥廠為例,購買製造設備與零組件的成本,與中國同業大同小異。我們支付員工的工資較高,但與中國同業的差距日益縮小。拿為蘋果代工iPhone、iPad,也跟多家全球領導電子企業合作的中國代工大廠富士康來比較,它們的員工工資每月約400美元,我們則約2,400美元,但以工作時數換算下來,時薪差距約15美元。
而3D Robotics的蒂華納市新廠(距聖地牙哥廠20分鐘車程),每月工資1,200美元,約當美國的一半,且只比中國多出兩倍。在市場競爭加劇、技能要求提高、勞動人權分子施壓的背景下,深圳的工資水準過去5年上揚50%,反觀歐美國家製造業幾乎沒變。
簡言之,隨著產品自動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對這些產品而言,勞動力套利的全球思維顯得更無足輕重。即便是中國廠商也逐漸擁抱自動化生產,不僅能減緩逐漸攀升的工資壓力,還能避免勞資爭議,不重蹈富士康與蘋果過去幾年的覆轍。當然,並非所有產品都能自動化生產,你手上的iPad仍有許多環節必須人工進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人工成本愈來愈高的同時,工業級機器人的價格日益降低,品質迭有提升。
有鑑於此,企業在決定生產據點時,工資考量愈來愈不重要。話雖如此,從電子零件、玩具,到紡織品的生產,中國仍舊占有可觀優勢,否則各位的服飾與3C產品就不會都寫著「中國製造」。原因就在於:中國的供應鏈無人能敵。
儘管我們的產品在美國與墨西哥組裝,但零組件仍舊來自中國,我們必須等貨送到,也得隨時充足備貨,不僅徒增營運成本,也犧牲了營運彈性。如果我們位於零組件生產的深圳,需要哪些零組件,只要跟鄰近的供應商訂貨,幾個小時就能送達。但我們遠在美國,所以必須提早幾週訂貨。同樣的道理,我們選擇與中國的射出成型廠合作,考量點是美國與墨西哥廠沒有規模經濟,價格無法與中國競爭。 
行文至此,廿一世紀製造型經濟的樣貌呼之欲出。
就研發面而言,自造者運動偏重的是最頂尖的創意,而非最便宜的人力。擁抱「共同創新」或以社群為本的社會才能勝出。哪個國家的網路社群最為活躍,網路企業最懂得創新,就等於掌握了縱橫廿一世紀市場的關鍵。
就製造面來看,東方與西方的競爭起跑點將更加拉近,一來是自動化生產日益普及,技術愈來愈進步;再者,供應鏈又長又脆弱,導致直接與間接成本逐漸攀升。柴油每次一漲價,從中國出發的貨櫃運輸成本就會增加。冰島火山爆發、索馬利亞的海盜事件,都算是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加深了生產據點應貼近消費者論點的重要性。這世界愈來愈紛擾難測,一有政治變數或幣值波動,可能瞬間抹煞了境外生產的成本優勢。
儘管如此,可別以為我們會回到底特律當初單純而輝煌的歲月,或者在工廠工作就是躋身中產階級的保證。未來的製造業將由網路主導:線上交易市場高度分散,好構想可能從任何一個角落冒出,席捲全球市場。芬蘭的憤怒鳥遊戲,愛荷華州的Pinterest(數位收集簿應用程式),都是小兵立大功的例子。世界不再由傳統集權式的製造工廠與企業所主宰。
通用汽車與奇異電子不會消失,道理就跟電信龍頭AT&T與英國電信(BT)並沒有因為網路興起而沒落一樣。如同長尾理論所顯現,進入嶄新未來,並不代表龍頭大廠的句點,結束的是龍頭大廠的獨霸地位
製造業亦是如此,未來的選擇性更加多樣,創意增加、來源增加、創意人增加、利基也會增加。這批新的創意大軍將徹底顛覆工業型經濟,所製造的數量不多,一次只有幾千個,卻都正中消費者的喜好。有富士康指揮50萬名員工製造大眾市場商品,就有成千上萬的新型企業,各自聚焦在少數幾個利基商品。兩種勢力互相激盪,形塑出製造業的新世界。
這就是:物品長尾效應。
迎接台灣的自造維新運動
面對未來,臺灣產業該如何走?如何面對新規則,跟著太陽迎向明天呢?這是每位讀者內心的疑問。製造業中永遠有量產市場與長尾理論所強調的利基市場,兩者並存。在量產市場中如何大量「智造」與在利基市場中如何善用「自造」,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兩造新方向。
當台灣在大量製造上,既沒有大陸的成本優勢,也沒有韓國的競爭力時,或許我們應該師法美國的軟硬體開放式創新與跨產業整合力,或是德國和瑞士的精緻製造力,從軟體、智慧化、跨領域整合來形塑已有「形」的台灣製造業所欠缺的「神」,以創新來精進台灣製造技術,以服務來強化台灣製造產業鏈。
面對新經濟變局,期盼讀者能從本書的導引和產業的變化中,洞察到明日的機會。
~徐紹中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