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一代強人驟逝】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享嵩壽102歲

郝柏村曾經當過侍衛長。(圖/天下文化提供)


從蔣家天下到李登輝時代 郝柏村出將入相為軍權核心

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因中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30日下午2點47分於內湖三軍總醫院離世,享嵩壽101歲;郝柏村去年4月曾因中風送往內湖三總急救,由於年事已高再加持續有發燒現象,一度停留在加護病房住院觀察。

郝柏村在去年8月8日,他100歲生日這天,出版《郝柏村回憶錄》一書,回顧他走過的一世紀,向讀者分享由他所思所見的「中國近代史」。

郝柏村1919年生於江蘇省鹽城縣,一生投身軍旅,曾見證中國近代史百年間的許多關鍵時刻, 就學期間就讀陸軍官校,隨後因對日抗戰形式日趨嚴峻,而提前畢業。分發到河南省寧陵縣的砲兵學校,學習蘇聯援助的火砲的射擊技術。後經歷國共內戰、隨國民黨政府戰敗後撤退台灣,參與823砲戰等戰役。並曾赴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中華民國特別班第一期深造,也是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而前總統蔣經國逝世後,郝柏村自陸軍參謀總長升任國防部長(1989年),更在李登輝政府時期擔任行政院長,以陸軍一級上將階級退伍從政,直接參與了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17歲從軍參與抗日戰爭,據郝柏村口述書籍中所提及,其在1938年參加廣州戰役負傷。1939年國軍發動冬季攻勢時,任陸軍砲兵第七旅第十四團第二營第五連中尉排長,在廣西省興安縣受訓,隨後調至皖南,負責封鎖長江以阻斷日軍連通武漢的水路補給線。

抗日戰爭結束後,郝柏村也完成學業前後分發至陸軍司令部及陸軍砲兵第十二團任校級軍官,而最後中共解放軍攻陷大陸地區包含鄭州、徐州、瀋陽,和最後的重慶、成都,他都在場;出身黃埔的郝柏村曾在其書籍訪談會中提及,國民黨之所以失去江山,是因為當時以黃埔一期為主的指揮官素養差,加上未在敵方劣勢時速戰速決,後來蔣介石又拒絕放棄重要據點以縮短戰線,兵力劣勢時仍求決戰,最終導致失敗。

郝柏村也曾提到,失去大陸的一大問題在於當時從東北、華東、華中到西北戰場,黃埔一期的主要指揮官僅受訓6個月,也就是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北伐成功發展很快,10年不到,有些就從排長升至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郝柏村直指,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因為國共內戰中,國民黨慘敗,於是郝柏村1949年隨軍隊到達台灣,於1949年至1955年間,任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上校隨從參謀;之後1955年至1957年間,任陸軍第三軍砲兵指揮部上校指揮官。而後1958年爆發金門八二三砲戰郝柏村擔任陸軍第九師少將師長,奉命率部戍守小金門(烈嶼)有功,因而獲頒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

1977年4月,郝柏村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並也在隔年6月,掌陸軍總司令;郝柏村仕途亨通,在1981年由故總統蔣經國晉任一級上將,並調升國防部參謀總長,在職八年。而參謀總長原兩年一任,郝柏村因種種特殊情況一再延任,成為歷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

郝柏村在參謀總長任內,親自規劃出漢光演習,對國軍建軍規劃留下歷史性功勞,並也廢除陸軍第一特種兵、更奉蔣經國命令,調查並處理三七事件;而在蔣經國逝世後,以參謀總長的身份發表電視談話,穩定人心;不過身為最長任期的總長,不免遭受批評,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生前就常以政論文字抨擊「軍頭郝柏村」的黨軍意識、強人干政、總長任期一再延長破壞國軍體制。

槍桿子政權在台終結 郝:軍人必須懂政治

郝柏村在自傳中引用國父孫中山曾說過的話:「軍人不可干政,但軍人必須懂政治。」因為軍人是政治的原動力。他說,因為國父深感推翻滿清王朝後,沒有掌握槍桿子的痛苦;卻又在「軍人精神教育」明言軍人不能干政。易言之,這說明沒有槍桿子就沒有政權,但槍桿子不能介入政權的行使,這應是民主國家軍隊國家化,軍人不應干政的本意。

郝柏村說,自1966年起歷任重要軍職至參謀總長已22年,經國先生晚年健康不佳,因信任有加,使他連任參謀總長7年,當然軍權在握。台獨份子說我是軍事強人,經國先生未明確安排中生代接班人,台獨份子常以我會於經國先生身後,以軍權在握而行軍人干政。

但就實質而言,兩蔣時代仍為掌握槍桿子的政權,但時任總統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後,郝柏村首先率同三軍支持,他說,「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正式終結槍桿子出政權,兌現了蔣經國的遺言。」

李郝「二月政爭」 牽動台灣民主發展

事實上,郝柏村與李登輝曾在蔣經國逝世(1988年1月13日)後於國民黨內掀起路線鬥爭,其中最著名的即為「二月政爭」。政爭一共分為兩派,其中以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為首,為支持改革及本省人為主的「主流派」(另包括李元簇、謝東閔、宋楚瑜、蘇志誠等);另一方則為以政治立場保守威權、以外省人為主的「非主流派」(林洋港、李煥、陳履安、郝柏村、蔣宋美齡等)。

李登輝繼任總統後,郝柏村擔任國防部長僅半年時間,遭逢國民黨來台後首次的權力鬥爭風暴。原本誰任副總統原本不該釀成政爭,何況提名副總統人選是總統候選人的權利。郝柏村提到,但由於李總統未尊重黨內倫理及善為溝通,後來所謂「二月政潮」即是源於副總統人選問題。

在省籍搭配前提下,一般認為,依慣例,曾任行政院長者如俞國華或李煥似為副總統當然候選人,中常會提名李登輝競選第八任總統,媒體報導傳出所謂副總統五條件,明眼人一看,實際為提名李元簇而設。
郝柏村(左)曾與林洋港搭檔選總統,但該屆最後由李登輝當選(右)。(圖/資料照)

郝柏村表示,鑑於李總統領導作風傾向獨裁與獨台,非主流派當時簇擁時任司法院長林洋港與陳履安代表國民黨競選正副總統,盼拉下李登輝政權,林答應了,總統寶座既有李登輝和林洋港兩人競選,就黨內民主而言應屬正常現象,選舉方式以祕密投票為宜。

1990年2月11日,國民黨於陽明山中山樓召開的臨全會,出現了一場遷台40年最為激烈且檯面化的內部鬥爭,宋楚瑜以祕書長身分在會議主席謝東閔身旁掌控會場,決定以起立方式推選總統候選人。郝柏村說:「我在會場未表示任何態度,我的立場是,支持民主方式與支持李總統是兩回事,因此在起立表決時支持了李總統。」

臨全會後,李登輝雖經黨員推選為總統候選人,但林洋港與蔣緯國搭配競選的意念仍未打消,同年3月5日,「八大老」包括謝東閔、黃少谷、陳立夫等人,邀請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在台北賓館共進午餐,勸林、蔣兩人退出選舉;3月9日,林洋港接受蔡鴻文勸說,單獨宣布退選,這場政爭始告落幕。

升任行政院長

二月政潮後,國民黨內部的團結表象雖未繼續惡化,內心芥蒂卻非一夕可除。李登輝順利接任總統後,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穩定局面,擴大自己的權勢,不僅提拔宋楚瑜為黨秘書長,還在就職前夕突發「奇招」,提名國防部長郝柏村組閣,以壓制當時行政院長李煥及黨內外省派人士。 但郝柏村的軍人身分,引起部份媒體對於軍人干政策的撻伐。最後在民進黨強烈杯葛下,郝柏村仍獲得以國民黨為多數的立法院表決同意,順利就任行政院長。

郝柏村表示,李總統於4月30日告知,擬任他為行政院長,應否出任行政院長,家人多表反對;尤其當時無論政治、社會或經濟情勢均極為反常,真可謂居於安或危、治或亂的分歧點上。

當時,郝柏村反問自己,何德何能當此重任?他提到,蔣彥士一再鼓勵,甚至表示願意出任總統府祕書長與他配合,完全出於救黨救國之忱,因而決定接受行政院長一職。但事後李登輝曾受訪證實,當時此舉表面上為升官,實際上是架空郝柏村軍權的一手。

由於郝柏村是軍人出身,作風強硬,引發許多爭議。但是李登輝提拔郝柏村為閣揆,希望可以提升治安,曾稱與郝柏村「肝膽相照」。另有一說,李登輝當初提拔郝柏村,是為了削弱郝的軍權,為自己掌握軍權鋪路。雖然郝曾多次向李登輝表示效忠,但對郝柏村手握兵權仍心存疑慮。

為了避免軍人干政的嫌疑,李登輝在提名郝柏村出任閣揆時,即向郝提出一個附加條件,要求郝柏村提前除役,放棄一級上將的終身榮譽。郝柏村最後同意放棄,以純文人的身份出任閣揆。但郝柏村並未因此放棄軍權,他在離開國防部前,速修國防組織法,將軍政、軍令系統合一,並由國防部長直接向行政院長負責,以防止李登輝抓軍權。

李登輝原本以為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後,可能會交出軍權,讓李的勢力正式進入軍系,但郝柏村卻早已布局,阻絕了李登輝的構想。為了收編軍權,李登輝重用參軍長蔣仲苓,國安局長宋心濂,藉以壓制郝在軍系的聲勢,此舉卻讓李郝關係產生變數。

果然不久就傳出府院不和的消息,為了在軍中安插自己的勢力,李登輝在安排軍中人事時,刻意把郝拋在一邊,讓郝柏村十分不滿。這種認知與制度上的衝突,成為引爆了李郝鬥爭的開端。

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民進黨立委葉菊蘭揭發,郝柏村在行政院召開軍事會議,企圖奪去總統的軍事統帥權,使郝系勢力大受打擊。而李登輝任命非郝系的劉和謙為參謀總長,更打亂了郝柏村的部署,讓郝伯材無力阻截李登輝的勢力進入軍系。

1992年末,立法院進行全面改選,李登輝以「建立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為由,要求郝柏村辭職,但郝柏村本人堅持由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才辭職,雙方相持不下。直至1993年初國民大會閉幕時,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主流派國代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後宣布辭職,也宣告李郝體制走入歷史。這也讓李郝兩人關係由「肝膽相照」到「肝膽俱裂」。

國民黨內主流與非主流之爭繼續延燒,在1994年的國民大會修憲之爭,當時欲處理總統直選議題,但當時包括李煥、郝柏村、馬英九等在內的非主流派堅決反對,但最終仍不敵公民直選的民意呼聲;1994年7月28日,第二屆國大臨時會中正式通過了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明訂總統選舉自第九任總統改由人民直接投票產生。

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林洋港及郝柏村退出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搭檔,再度挑戰尋求連任的李登輝。但最終「林郝配」以14.9%得票率落選,李登輝及連戰以54.0%得票率當選首屆直接民選的總統、副總統,自此「非主流派」可說在黨內徹底泡沫化。

論台灣統獨3原則 捍衛「棄獨、不武、緩統」

郝柏村曾在自傳中寫道,保台反獨是他的終身目標,而台灣人不認同中華民族,必將帶來無窮災害,最令他憂心。

在統獨的問題上,郝柏村指出,獨是絕路,而統取決於兩岸人民的共識,非單一方面所能決定,但統是兩岸和平的基礎,對台灣有利,和平統一非以「強統弱」,亦非以「大統小」,而為「是統非」,唯有雙方同意的「是」,才是和平統一的時機。我們只要站在「是」的這一邊,和平統一對是有利的, 但非一年或數年可以達成,「統的時機與條件,必須由兩岸人民所公認。台獨則會引來戰爭,必陷台灣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認為,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是兩岸人民和平發展的唯一道路,否認九二共識,即否認一中原則,現階段應以棄獨、不武、緩統,才能維持兩岸統一前的現狀。

郝柏村說,兩岸統獨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亦是力量強弱問題,如果雙方都採取武力統一,就有形戰力言:大陸土地面積是台灣的267倍,人口是台灣的60倍,軍力是台灣的十倍以上,台灣絕無勝算。

他提到,兩岸和平統一是政治解決制度問題,憑藉台灣民主品質、法治公信力,以及經濟的均富發展,是決勝的戰略優勢,「九二共識」更使台灣人民在和平統一的道路上立於不敗之地。

郝柏村在著作《八年參謀總長日記》曾批判中國六四天安門大屠殺,指出「中共以軍力鎮壓民主運動應立即戒備,今後更進一步支持大陸民主運動。」「中共以槍桿子出政權,現在僅賴槍桿子維持政權絕不能長久。統戰花招被拆穿,對大陸熱及共黨趨溫和幻想為最好教育。」

但步入晚年後,郝的反共立場逐漸緩轉,他曾於2016年自稱是「堅決統派」,他該年8月13日赴香港出席「中華民族抗日戰史」論壇被問到「港獨」議題,表示認為根據一國兩制,北京不能干涉香港人民特首的權利,但他反對港獨,並說「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這句話出賣祖宗,是不忠不孝,郝並強調自己是「堅定統派」,台灣不能拒絕統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